风力发电电器设备分会
台湾花上百亿“种”风车,效果奇差一年只够发电1.5天
所属分类:行业新闻
来源:商業周刊
作者:管理员
更新日期:2011-12-12

         一台台巨大白色风车密布在台湾西海岸,蔚然是滨海公路旁特殊的景观。象是发展绿能的象征,有人觉得很美,甚至有点浪漫。但是,一台高达一亿元的风车,究竟可以发多少电?减多少碳?

         太平洋与台湾海峡的交界,美丽的北海岸,在晴天的夏季,沿着北滨公路望去,尽是碧海蓝天。人称陶爸的奇哥董事长陶传正家住三芝,也爱上北海岸,但每次经过石门,看见耸立在海边的硕大风车,心底总纳闷:“人家在海边种树,我们却在‘种风车’,这样破坏自然景观的风车,到底可以发多少电?”

         从台湾头的北海岸,顺着西滨公路走到台湾尾的屏东,总共“种”了288台大型风车。(编按:其中161台为台电兴建,127个为民间兴建)如果以西海岸线总长换算,大约平均每2.6公里一台。而大型风车必须盖在风力较强的风场,如桃园观音、台中高美湿地、彰化的彰滨工业区,二、三十台密集矗立的大风车,蔚为海边特殊的景观。

         节能减碳、浪漫景观的背后 高美湿地风车,运转率不到三成

         不仅是周末遊人如织的高美湿地,民众就着滩地、夕阳在风车旁拍照留影;因为偶像剧《终极三国》暴红的超人气团体“东城卫”,2011年也特别选定彰滨工业区一望无际,布满巨大白色风车的滨海公路上,拍摄唱片封面。唱片公司说,这非常符合专辑中“末日总有希望”的正面能量感。

         是的,风力发电一直有着正面形象。它,是绿色能源的一环,干净、减碳、看起来也壮观,很少有人像陶爸一样,仔细思量它背后的效益是多还是少?

         2011年7月,《苹果日报》调查揭露,台中高美湿地的风力发电机组,连续三周运转率不到三成,一台造价上亿元的大风车,沦为最贵的“摄影布景”。

         疑问一:口号大于实质?供电量低,为了政策却要再撒千亿

         而这并非单一事件,事实上,为了发电而设的大风车,在台湾表面象征大于实质意义。

         据台湾经济部能源局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全年风力发电占总发电量只有0.4%,换句话说,设了288台风车,所发的电量却只占全年365天中的1.5天。

         而且,台湾最需要用电的季节,大风车却派不上用场。因为台湾的风集中在冬天,但偏偏夏天才是用电高峰。

         以麦寮示范风电厂为例,2010年夏天平均风电供应量只占满载风力的8%,冬季的数据则可以达到50%;不像全球风能最普及的丹麦,即便风较少的夏天也还有冬天风电量的45.6%。而台湾即便东北季风吹起的强风期(10月至3月)的风力发电量来看,也只占同期间总发电量0.9%,还是不到百分之一。台电再生能源处处长陈一成承认,再生能源的确要装置很多的设备,才能产生“不多的电”,所以只能用减碳的角度去看它的价值。

         为了这1.5天的电,台电近10年已投入180亿元,建了161台风车,未来的规划还更大。2011年政府推动低碳绿能政策,宣布“阳光屋顶百万座、千台海陆风力机”计划,预估到2030年,台湾海、陆域风力机可突破千台。单单台电要再建100台陆域大风机、220台海上离岸大风机,总投资额超过1500亿元。

         这些已投资与将投资的金额,加起来将近1700亿元,若由台湾全民平均分摊,每个人还是要负担7200元。这还不含政府对于风力发电补助由全民负担的部分。自从2009年再生能源条例通过施行之后,政府鼓励发展风力发电等再生能源,民间机构发电将由政府保价收购20年,估计每年将由政府管理的基金补贴上亿元,这部分也间接由全体纳税人来负担的。长期关注环境议题的环境信息协会秘书长陈瑞宾调侃的说:“死道友,不死贫道,反正我就花纳税人的钱。”

         建不建风车的背后,其实有结构性的问题,绿色公民行动联盟副秘书长洪申翰担心,如果缺乏公共政策拟定的配套思维,大手笔的投资“可能变成一个大的灾难!”

         2008年,强台风蔷蜜从东部直扑台湾,台电设在台中港的二号风力发电机组,不敌强台吹袭应声断裂,损失高达一亿元。虽然没造成人员伤亡,但近两百吨的机组与叶片把地面砸出深达1米的大洞,也十分惊人。

         疑问二:气候并不适合?全球离岸风车,都不在台风盛行地  住在这儿60多年的李阿嬷已经88岁,佝偻的身体,拄着拐杖很吃力地说:“很吵,你知道吗?晚上没法睡,睁着眼睛到天亮。”

         世代居住在三芝的赖阿嬷2011年4月突然收到风车兴建说明会通知,才发现高达106米,约30多层楼高的大型风机,要建在自己住家的100之内。阿嬷说,人家说有补偿可以拿,但是“我的眠(睡眠)要怎么补?”

         阿嬷赶快打电话,把在台北担任贸易公司经理的女儿赖满足叫回家帮忙。4月29日自救会仓卒成立,6月15日顶着36度以上的高温,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阿公、阿嬷搭着三台遊览车,四处陈情,要阻止厂商在6月21日施工期限动工。

         国中毕业就离开家乡出外读书、工作的赖满足,曾经是台湾第一批攀登喜马拉雅山的女性,她说,老人家不要补偿,“他们就是要保护这里,他们不要那些,我妈卖菜一天才几百块。”

         疑问四:居住正义可牺牲?30层楼高风车,距民宅仅100米

         原本只是在附近买地要盖畜牧场的公共艺术家黄文庆与外籍妻子Sue,也在这场夏天的抗争过程,与居民从疏离到熟识。

         “这不只是三芝的事,而是让人思考,这些无限制的发展,在这里建这个、在那里建那个,我们要想想,究竟要的是什么?”来自新西兰的Sue说,看到赖满足的父母靠着这块土地、还有依傍的海,养大了10个孩子,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富有?什么是真正的价值?

对于民间业者来说,价值来自于发电,而且只要发电,就有收入。但是对于居住在当地的居民,他们只要一个宁静的生活环境。

         在台湾已盖了90台大风车的民营业者英华威,这次在三芝虽然取得两支大风车的兴建许可,却动弹不得。“我承认,一开始对这么大的设备,你没看过,会有非常多疑虑,当然不希望你的清幽被打扰。”英华威公司副总经理王云怡无奈地说。

         即便根据现行噪音防制规范,风车电场目前都检测不出超标状况,但是影响睡眠、头痛、耳鸣、晕眩等等国外所谓的“风车病”,还是家住在风车旁边的人放不下的忧心。

         假设“千台海陆风力机”计划成真,陆上风力发电机总数要增到450台,还有162台风机要找合适的落脚处,如果选址不能避开居民聚落250米的安全距离,未来潜在的居民抗争势必增加兴建成本,也牺牲居住正义。

         风力发电无罪,有问题的是超大型建设背后是否有全盘思考,是否花了大钱就能得到该有的效益?还是沦为景观“奇迹”?台湾小小的岛屿,需要与各国一样竞相投入发展大型风电吗?若从“减法”思考,让节电扩及全民以及工业用电大户,而不再只是由政府一肩扛,岂不更有效益?

 

免费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