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至24日,国家电监会价格与财务监管部牵头组织华中电监局、南方电监局和华东电监局,先后赴华中、南方、华东等相关省市对华中地区外送电的输电价格执行情况及输电成本构成进行专项调研。
调研组实地考察了三峡电站及葛洲坝电站的外送工程、国网公司所属的江陵、鹅城换流站和华东电网公司南桥变电站,并分别与华中电网公司、湖北省电力公司、南方电网、广电集团、华东电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及部分发电企业就《关于跨区域输电价格审核暂行办法》进行了座谈,充分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
华中电网目前通过三条直流线路向华东和南方送电,其中通过941公里的三广直流线路送南方电网,通过1045公里的葛沪直流线路和龙政直流线路送华东电网。执行的输电价格为:三广直流线路输电价格为7.21分/千瓦时(含税下同,不含线损),加上线损后输电价格接近10分/千瓦时,龙政线输电价格为8.68分/千瓦时(含线损),葛沪线执行两部制电价,其中电量电价为3.64分/千瓦时,容量电价为100元/千瓦.年。根据调研所取得的资料,价格与财务监管部将就三条线路的输电成本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调研,进一步深入掌握了华中地区外送电价格及输电成本的情况,为下一步科学地起草《跨区域输电价格审核暂行办法》以及顺利有效地实施奠定了基础。
标准空白检测机构唯图利益 节电产品市场混乱
2006年7月3日 9:43 来源:财经时报 作者:张平
鱼龙混杂的这个市场,已经让人难辨真伪。业内人的说法是,大多数所谓节电产品都是在滥竽充数。而监管空白,认证体系还不完善,让贪利者有机可乘。何况很多看起来“权威”的检测中介机构,却往往唯图利益,不负责任,为假冒者提供“科学”、“专业”的庇护
同一品牌、同样类型的节电器,在不同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中,其节电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一部分——来自新疆、山东的检测机构,说它节电性能良好,综合节电指标达到了15%以上;另一部分,来自北京的某检测机构,则说它几无节电功效,在内蒙古某企业的实际检测,“加权均节电率为0.06%”。
不同机构得出的结论,相差250倍。但《财经(相关:理财证券)时报》掌握的这些检测报告,都加盖了这些机构的红色印章。看起来都具备无可质疑的“权威性”。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内节电器市场的混乱局面。
2002年开始的中国能源紧张,引发了国内对节电产业的投资热情。目前中国节电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3000亿元。据有关机构估计,近几年,国内涌现出的节电器生产及销售企业,已经达300余家。
而事实是,真正形成规模和品牌、具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并不多。
由于相关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极不完善,且在节能比率的计算或测试上也很不一致,产品本身的技术可高可低,已导致这一行业正在演变成为一个无标准、无认证、低门槛的行业。
另外,盲目投资、缺乏核心技术、不重服务甚至假冒伪劣,更使得国内节电行业无序竞争愈演愈烈。
为认证白跑了几年
最近,北京一家高科技节电设备商——W公司向《财经(相关:理财证券)时报》抱怨,为了给公司的节电器做节能认证,四处跑了好几年,却始终都没有成功。
前述在几个检测机构得出的结论千差万别的那个节电器,就是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之一。该公司的老总称,他很想能够有一个权威的认证机构对其产品进行认定,但至今难觅其门。
这位老总解释,不是他们的产品不过关,是他到现在还不知道,到哪里去才可以申请获得节电认证证书。他说,目前国内的节电器市场种类繁多,如果没有一个权威机构的认证,很难得到客户的认可和信任。
他说,公司为了获得节电认证,之前可谓“千辛万苦”。该公司向很多国家级的认证机构咨询是否可以做节电认证,但对方的大多数回答是,只能做质量认证,目前还没有开展节电器产品认证业务。
在试图获得认证证书的过程中,却“白白花掉了不少钱”。
他介绍,两年前在合作方的要求下,W公司曾把节电器拿到某“权威机构”做过节能鉴定,但鉴定没有被通过。让他气愤的是,虽然鉴定没有通过,但这一机构并没有退还鉴定预付款。他向《财经时报》透露,“预付款”的数额多达十万元人民币。
到现在,这位老总还觉得这笔钱花得很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