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伴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车间自动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在正泰电器公司配一制造部,紧跟时代步伐,已引进了55台(套)自动化设备和5条自动生产线。自动化不仅提高了安全系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对产品质量也有很大的提升。
然而,要生产出令客户满意的产品,要极大地提高生产率,除了锻炼出一支高素质的生产队伍外,如果对这些智能的生产设备进行较好的管理,让它们真正的“善其事”、“尽其用”,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配一制造部在探索设备管理创新上的经验值得学习,让我们走进他们,看他们是如何开辟了设备管理“新天地”的。
操作“可视化”
人人都是“行家”
众所周知,任何一台设备都有配套的《使用说明书》。然而,《使用说明书》文字小、页数多、范围广,在实际生产中实用性不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大多数企业的普遍做法是:每台设备制作一份《设备安全操作指导书》,以方便操作者阅读,帮助其规范设备操作。
但是,现在的《设备安全操作指导书》仅以文字的方式描述,操作人员按照文字中所描述的内容,很难找到相应的部件进行规范操作。并且,现有的操作指导书仅涉及操作相关内容,对于设备日常维护保养方面的内容很少涉及。如此一来,操作员工和维修人员只得凭借个人经验及车间要求开展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故因设备保养不到位和未保养造成的设备故障率常年持续不断,既耽误生产,又劳民伤财……最让人伤脑筋的是: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位熟练的操作工,一旦其离职或换岗,新进人员又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了……
如何突破《设备安全指导书》部件难认、内容不全的问题,又如何让操作员工一见如故,一点即通呢,设备管理员秦祖胜与他的同事们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总结,终于推出了图文并茂、内容全面的“可视化”《设备安全指导书》。它不仅克服了原指导书适用性不强的缺陷,而且让人一学即会,任何人都能掌握操作要领、设备结构和保养方法等内容。
新的《设备操作指导书》以图片与文字描述相结合,调整操作步骤内容,指导各环节操作的步骤与方法。此外,新增设备保养指导、点检要点,明确保养部位、目的、周期与标准。还附加安全图片加以警示,以提高员工的安全防患意识,规范操作。同时涵盖设备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有效的提高了设备操作指导书的可视化程度,增强了其适用性。截止2012年年底,已编制完成设备操作指导书120余套。
通过“可视化”《设备安全指导书》的推广与应用,使配一制造部的全体员工都能直观的掌握和了解设备相关信息,并进行安全、规范操作,为加强设备预防维护、安全管理和可靠使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造升级快
“一机多用”受青睐
通常情况下,一种型号的产品只配一套相应的生产设备,就像“一个萝卜一个坑”那样理所当然。可在配一制造部,一套生产设备可供两种甚至多种型号两极、三极和四极的产品使用,这不仅仅是一种突破,更是一种超越。
起初,配一制造部也是一种型号的产品对应一套对应的生产设备。后来,随着公司的发展,各种型号和要求的订单都有,加上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老产品的不断改进,一种型号的产品配置一套生产设备根本满足不了生产需求。而且,制造部所生产的上百种型号的产品,同时间经常会出现这种型号订单量大、供不应求,那种型号订单量小的情况。如此一来,不仅设备利用率低,而且员工收入也严重失衡。
那么,如何提高设备利用率,又如何平衡员工收入呢?配一的设备管理员们又开始了新的尝试与探索。
通过对比,例如,他们发现DZ20-100与DZ15-100虽然型号不同,但生产设备所需的电压、电流等参数相当。通过对线路进行更换和调整,再将部分不通用的夹具进行改造,这两种型号的产品就可以同时在一条生产线上生产了。如果遇上DZ20-100订单供不应求,DZ15-100无事可做,就可以将DZ20-100的产品放在DZ15-100的线上生产。这样一来,配一各生产线就没有忙与闲之分,员工收入也不会有太大差距,所有设备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效果明显。
有了DZ20-100与DZ15-100生产设备改造的成功先例,接着,设备管理员们又对NM10-100与NM1-100、DZ20-630与NM1-630以及NL18与NM1-100、NM1-225等10条生产线进行了设备通用改造。同时,他们还更新改造了DZ15LE,NM1-63、100等5台瞬时、延时校验台,有效地提高了校验设备的通用化、利用率、检测精度和安全性能。为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提供了保障。
勤打“预防针”
节约“真金白银”
对于设备管理,预防十分重要。配一设备管理员秦祖胜说:“与其等设备出了故障再去大动干戈地检修,不如提前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以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打预防针比上医院省事多了!”
据了解,配一共有设备900余台(套),每年用于设备委外改造和维修的费用逾百万,并且每次设备维修都不可避免的造成生产线停产,光这笔费用就相当“可观”了。为了降低设备维修成本,以及设备维修给生产带来的影响,秦祖胜与他的“战友”们,从各方面下功夫,取得了显著成绩。
注重设备操作工的技能提升。仅2012年,先后组织设备操作工开展“设备操作技能培训”8次,共700余人次。通过培训,不仅增强了操作工对设备的了解、而且使他们都能参与到设备的维护当中。
细化了重点设备的保养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他们对生产主要设备增加了《设备保养指导》、《设备运行记录表》,有效地指导员工做好日常维护,详细记录了设备运行的情况。设备维修工定期对设备运行情况巡查、记录并分析设备故障原因、明确保养时间和责任人及检查人,以便及时掌握保养执行情况,为安排后期工作作好了准备。
深入设备的保养环节。对NM8-250自动线推行了TPM设备管理模式,采取全面清扫整顿,关键部位点检、保养实施可视化管理,共排除了困难故障5个,对10多处进行了改善。同时指导各车间员工将设备维护保养由表面清扫,改为对设备内部全面清扫。通过保养的深入,使设备故障率得到明显改善。
设备维护保养到位了,人员操作水平提升了,设备利用率、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都有了较大提高,因此节省了大笔改造、维修和误工等费用,产能和产品质量也因设备的提升而更加可靠了。
从操作指导书的改善到自动化设备的引进,从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到全员参与的设备维护,这一路走来,配一制造部打造了一个设备管理新模式的诞生,他们用精良的器械做精致的产品,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