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电机),由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项荣誉纷沓而来:两项注册商标“hec”和“哈电”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科研项目《大型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组研制》获得了2013年度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这些荣誉的获得无疑为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品牌彰显企业风采
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哈电机是我国生产大、中型发电设备的重点骨干企业,从上世纪50年代初成功研制共和国第一台容量0.8兆瓦水轮发电机组,到今天成功制造世界最大的向家坝电站800兆瓦水轮发电机组;从共和国第一台容量为25兆瓦的中型汽轮发电机起步,到今天拥有1000兆瓦级汽轮发电机与核电站发电机的制造能力,始终处于我国电力装备制造行业领先地位。企业制造的产品遍布全国各地,大型水电机组约占国内生产的大型水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1/2,汽轮发电机约占国内生产的大型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1/3。
哈电机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持续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通过品牌和服务传播“创新无限,动力不竭”的企业精神,创造了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为我国电器行业的发展争得了荣誉。
目前,哈电机已经与美国GE公司、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瑞士ABB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以及日本的日立、三菱公司等30多家国外企业建立了项目合作关系。产品也已出口到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巴西、巴基斯坦、日本、伊朗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尽管电力装备制造行业身处“严冬”,但哈电机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强势出击,让“严冬”变成了“暖冬”,始终呈现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至2013年,企业的年度产品产量始终保持在2300万千瓦;年度正式签约额始终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其中,2013年的国内合同正式签约额达48亿元,位于同行业第一位;工业总产值始终保持在50亿元以上。今年,哈电机年计划产品产量将达到2698万千瓦,同比增长了近20%。
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实力
据介绍,哈电机本次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的《大型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组研制》项目,就是针对600兆瓦及以上容量的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应用空冷技术的专项课题。该项目在通风冷却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大大降低电站开挖量、节省水冷系统辅助设备和降低运营维护成本等突出作用,不仅打破了国内外有关巨型水轮发电机只能应用水冷的设计理念,还突破了从前机组容量对全空冷技术使用的限制。
哈电机首次应用该项目成果是在三峡右岸的机组上,应用了该项目科研成果的三峡右岸机组,性能优异,安全可靠,各项相关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好评如潮的三峡右岸机组使市场认可了其实力,在随后承制的三峡地下、小湾、拉西瓦、溪洛渡、向家坝等电站的机组上均应用了该项目研究成果,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源和数十亿元的资金。
据了解,《大型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组研制》项目只是哈电机众多科研课题研究成果中的一项。企业始终将科研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将生产经营取得的利润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推动科技进步;另一方面将科技成果应用到产品的生产制造上,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制造效率去赚取更多利润,为持续增强企业实力提供了保障。2010年至2013年,在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市场利润空间逐渐变窄的情况下,哈电机平均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仍然超过2 亿元。
哈电机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核电制造技术,于2013年成功制造了国内首台1407兆伏安核电站发电机——三门核电站2号发电机,大大提升了公司的制造实力和品牌影响力。除此之外,企业还在千兆瓦级水轮发电机组技术研究、三维设计技术应用、潮汐机组防腐蚀技术研究、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水力性能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际、国内空白。2010年至今,已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20余项。
转型升级蓄势长远发展
作为我国最早建设的工业企业之一,素有电力装备“共和国长子”之称的哈电机,以引领民族工业发展为使命,将“争国内第一,创世界一流”作为公司的发展目标,努力将企业建设成为民族工业的典范。2014年,哈电机深刻分析并准确把握电力装备行业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在年初定下了“提质增效控风险,转型升级促发展”的年度目标。
在记者采访中,哈电机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邱希亮解读了这一目标的含义。“提质增效”就是更好地提高公司经济运行质量;“控风险”就是要在“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查找和堵塞管理漏洞,发现并补齐管理短板,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运营缺陷,提高企业抵御不利因素冲击的能力。2014年,受复杂国际形势的影响,国际项目的不确定性因素在进一步增多;由于供需不平衡、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国内市场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故此,尽管国际和国内的发电设备市场仍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但企业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哈电机以运行方式转型和产业升级来促进企业发展,努力为企业“做强、做优、做久”积蓄更大的能量。
记者了解到,哈电机将从难度最高的5个方面工作入手,果敢地提出并实施了五个转型:一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型;二是以拓展市场空间为重点,从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市场并重转型,三是以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为宗旨,从生产制造向生产服务转型;四是以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为目的,从工业化向工业信息化转型;五是以提升企业贡献社会能力为主导,从生产经营型向社会责任型企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