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英大传媒投资集团、和讯网共同举办的“2013中国碳市场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现场近300名来自政府、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的权威人士共同对中国碳市场的前沿话题和现实经验进行专业研讨。
以下为财政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陈欢的演讲实录:
陈欢:大家都知道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热点问题。在中国来说虽然很新,但是老百姓的公众意识提高很快,同时我们遇到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如果说下一步再不及时采取行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生存空间被挤压,而不仅仅是发展空间。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战略,要有详细的规划,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还得有钱。说到钱的问题,从国际商来讲,美国今年应该说是复苏,我们表示谨慎的乐观。欧盟的话,前两年欧债危机,应该说今年是稳住了,但是如果说从发达国家动员更多的资金,尤其是官方来支持发展中国家做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事情,还是相当困难的。刚刚结束的华沙会议,大家也可能或多或少的了解到,资金支持谈判是非常艰苦的。让发达国家出钱给我们中国做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基本上不太可能。
第二,我们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我们要做低碳发展,要做节能减排还是要自力更生,靠我们自己的力量。那么钱从哪里来?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我们每年应该说节能减排的市场需求都在上万亿,如果说很短时间内完成我们的技术改造,完成低碳发展的项目,每年的市场是上万亿不,如果说仅仅靠政府的资金,那是杯水车薪的事情。第二,低碳虽然是一个朝阳行业,大家都说低碳发展方兴未艾,很有前途。但是在低碳发展领域里也有很多的风险。一是我们国家市场发育不够完善,商业模式也不够成熟。有一些新的技术,他风险也需要有一旦时间进行考虑。所以仅仅靠商业,或者说私人资本的话,现在来讲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商业银行也好,私人资本也好他还是逐利的,如果说行业风险太大,回收期很长,他还是不太愿意介入。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资金机制原因也在于此。资金机制有很多的方法,一种是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再一个是我们今天深圳也好,上海也好,应该说已经开始了这个实际的交易活动。我们想交易机制不仅仅是为企业能够实现低成本减排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够建立一个融资的机制。让社会的资金可以参与到这个机制当中来。当然我们发展可能有各省市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步骤。但是如果说让更多人参与,尤其是金融部门参与到中间来。我想我们的碳市场的活力就会更大,这是一方面。再有一个,我想是流动性方面,如果说碳交易市场不活跃那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前景堪忧。下一步是我们怎么将上海市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跃起来,我们要想到活跃市场的方式,当然金融机构参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看看我们的清洁基金可以做什么。
第二方面谈到资金机制,政府充资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目前地方财政到中央财政都做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这还是杯水车薪,源源不够。我们怎么可以建立一种资金机制,让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可以充分合作,调动社会资金来参与我们的项目。这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也好,低碳发展也好,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大家也可能听说,财政部希望在今后有一个在税制改革方面做一些改革的措施。再有像财政资金如何调动市场基金方面,也想做一些努力。当然税方面,刚刚也提到了,碳税确实在财政部讨论过,但是并不是马上出台的。因为碳税是更加复杂的事,涉及的面非常的广。所以现在只是一种探讨和研究的阶段。什么时候出台现在还没有时间表。但是不管是不是引进碳税,引进碳税之后,政府仍然要采取以公共资金来撬动市场资金的方式来解决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所需要的基金。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用政府的资金来撬动市场。这方面,我们部里也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希望除了财政作为主渠道的一种手段之外,也希望通过我们清洁基金的实践,可以再有一种补充的手段。所谓的补充手段就是政府和市场大家一起抬,让资金可以动起来。这是资金机制方面的看法。
接下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CDM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作方面想做的一些探索。我们这个基金,刚刚孙司长说了,我们是通过国际CDM交易,目前政府这一块有130多亿的收入。我们主要的任务有两大块,一块是支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制定,包括各个省碳排放的摸底工作,包括碳市场的建立,这是重要的一个职能之一。第二,我们利用基金来支持国内节能减排项目,我们给他们做一些资金贷款。从项目上来说,我们引进了国际上的先进项目。比如说我们和IFC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为江苏银行提供贷款担保,另外IFC给江苏银行提供技术培训,帮助江苏银行在节能减排领域选择好的项目,有一个好的定价。今年中国的CDM基金被评为联合国的灯塔项目。联合国对我们的基金逐渐认可了。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在CDM方面,不仅是项目、资金量、减排量都是全球第一。前几年国际对我们基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把CDM基金叫做追究发展基金。但是这两年,国际社会逐渐了解了我们基金的意图了,第一,我们跟国际社会说,京都议定书我们企业获得了资金与技术,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这是受益的。但是京都议定书并没有明确规定,要求企业从CDM的收益再重新用于节能减排工作。我们的基金就是集中财力办大事。另外,中国不可能依靠外援,只能靠我们自己,我们利用开展CDM的合作活动,我们成立这个基金,我们不仅仅是使企业受益,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国家层面建立这样一个基金,使得CDM的这个事情在中国有一个种子基金。这一点来看,国际社会已经接受了。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这样的基金,如果说做不成CDM他就什么都没有了。我这个除了企业受益还可以有一个种子基金,将来还可以撬动包括政府和市场方面。
我们也希望继续沿着这条路进行探索,也期望和在座的各位共同努力,为我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也好,低碳发展也好,为融资机制的建立做一些有利的工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