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国资委主任:加快中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所属分类:新闻资讯
来源:国资小新
更新日期:2023-04-27

近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2023年第1期正式出刊,刊发了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的文章《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中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电力网摘录其中有关能源电力部分与读者分享。

坚持思想引领,切实强化绿色发展理念

强化组织领导国务院国资委专门设立社会责任局,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十四五”中央企业发展规划纲要,将节能降碳指标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绿色转型的组织管理体系、统计监测体系、考核奖惩体系。强化制度保障,修订完善中央企业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中央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强化制度执行和刚性约束,有力推动中央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以市场化方式为绿色发展赋能。深入落实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要求,积极参与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市场建设,更好促进完善碳定价机制,以市场化方式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培育和践行绿色文化。树立正确政绩观,倡导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编制发布中央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报告。

加快产业升级,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落后产能加快退出,2016—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644万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19亿吨,整合优化煤炭资源2.8亿吨,煤电企业完成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

绿色产业加快布局,2017年以来,中央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和5G应用“扬帆”行动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加快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中央企业产业结构整体“较重”,煤炭、石油石化、冶金、建材、电力等高碳行业资产占比达到70%,在产业转型中应当切实发挥好表率引领作用。

全面排查在建、拟建项目,实施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巩固钢铁、煤炭去产能成果

突出重点领域,全面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相关领域碳排放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坚持高效统筹保障能源安全和推进能源结构绿色调整升级,立足多元化能源供给,加快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有效提升能效水平、保障供应安全。煤炭消费加快减量替代,加快现役机组节能降碳、灵活性和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发电行业中央企业单位供电煤耗降至298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550克/千瓦时。清洁能源产业深入发展,发电行业中央企业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超过45%,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布局氢能产业,电网行业中央企业新能源利用率超过97%,国家电网在张北建成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保障冬奥场馆绿电供应,南方电网广东梅州、阳江抽水蓄能电站全面建成投产。多元化能源体系保障供应,聚焦打好能源电力保供攻坚战,统筹好煤电和新能源供给,发挥大电网余缺互济优势,多渠道保障能源电力稳定供应,2022年煤炭行业中央企业日均产量达到295万吨、同比增长7%,执行中长期合同让利超过1900亿元,电力行业中央企业发电量达到5.1万亿千瓦时,以54.7%的机组容量保障了全国63.1%的电力供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强化系统观念,统筹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严格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要求,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落地,加快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是深入推进化石能源高效利用。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科学有序发展先进煤电,大力淘汰落后低效设备,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分级梯次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二是加快建设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体系。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陆海并重,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统筹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推进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三是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给消纳水平。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提升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多元直接利用和就地就近消纳,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建设稳定安全可靠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强化科技赋能,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建成运行,中央企业牵头建设新能源汽车、氢能源等一批绿色创新平台,成立海上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中国石化建成我国最大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示范基地。一批绿色低碳硬科技取得突破,东方电气集团超超临界煤电机组达到全球领先技术水平。一批绿色科研成果示范应用,中国华能全球首堆四代核能高温气冷堆并网发电,国家能源集团全球唯一的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制油示范工程不断升级。


加快绿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和创新应用,为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进一步加大绿色前沿科技攻关力度。大力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在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可控核聚变、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大攻坚力度,力争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二是搭建更多高水平绿色创新平台。以国家绿色低碳科技和产业重大需求为导向,主动承担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积极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建设更多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促进绿色低碳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加快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用好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和首台(套)等政策,发挥国资央企创新基金作用,支持重点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绿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绿色低碳领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通从绿色技术到绿色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服务国家战略,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光伏+储能”等综合能源利用和“柴改电”等示范项目。


打造乡村振兴“绿色样板”。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推进绿色农业技术帮扶,推广“光伏+设施农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低碳农业模式,支持发展休闲农业、绿色种养、乡村旅游、林业碳汇、农村光伏等新业态。


免费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

共为您搜索到0条新闻

无匹配数据!